在餐廳用晚餐時,聽到鄰桌的ㄧ位母親,對著兩歲左右的孩子說著台語。孩子也用台語回應。
.
這讓我有感而發,想談談到底該不該幫孩子規定要學什麼語文?
.
教育部於民國92年頒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本土教育補助要點」。當時,有個小五生,跟我說,老師要他們背誦一首台語歌,如果可以從頭到尾背誦出來,就算是通過台語的考試。歌詞上,寫著「莊腳」,詢問他,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村莊的腳」,或是「樁腳」。蛤!「莊腳」,其實是台語「鄉下」的意思。
.
然後,接著是民國107年頒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原住民族語及英語教學作業實施要點」。我們的生存環境還有新住民,不知道之後會不會又有新的規定。
.
當把注意力放到這個主題上時,突然發現:在我們家,由於父母的工作及家族親戚的關係,需要說到的語言有國語、閩南語、客家話,還有英文。這一開始,全部都是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敎育。
.
我的生活環境,就像一位與多國毗鄰而居的歐洲人,例如比利時(北有荷蘭、東鄰德國、南界法國,隔海與英國相望);除了母語,精通多種語言,已是家常便飯。
.
在歐洲工作時,實際經驗上遇到的歐洲人,不論是義大利人、瑞士人、荷蘭人等,都是這種狀況。他們的生活區域,不僅僅侷限在本國,而是橫跨整個歐洲
.
為了某種目的,在意識形態上,於學校規定ㄧ定要學什麼語言,或ㄧ定不准學什麼語言,在全球人類的生活經驗上,真正的重點不是規定,而是生活。請問孩子的生活中,會需要這種語言嗎?
.
我們該做的是在敎育上透過引導啟發,讓孩子們瞭解,運用哪些語文是有助於他現在與未來的生存,由孩子們自主地選擇他想學會的語文。然後協助他們,找到學習的資源。
.
.
Note:
在朋友的鼓勵下,終於再度提筆寫下,關於運用「學習技術」,以及在這樣的教育哲學下培育出的孩子們,成長的故事。大家都有小時候,我把小時候的他們比喻成毛毛蟲,剛開始總是刺刺的難以相處;但有一天,你會看到他們蛻變成美麗的蝴蝶。
#學習技術
#親子關係
#教育修復